关于汉中米皮的历史起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已有数千年历史,汉中热米皮来历有秦始皇时期、刘邦汉中称王的秦汉时期、曹操汉中之战的东汉建安24年(219年)、清代康熙年间等等四种不同的由来,下面细细讲解一下这几种版本到汉中米皮由来。
一说,起源于公元前231-前213年,秦始皇鼎盛时期。据《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记载,秦始皇在位时,汉中地区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巩欺君之罪,百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后,用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米浆,然后倾倒在蒸茏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天秦都,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美味可口的面皮,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皮子。 后来在汉中地区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皮的水磨碾子等器具以便随时可以蒸制米皮,享用美味。

二说,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赞口不绝,味道好极了,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米皮”。

三说,据《汉中日报》载,相传东汉建安24年(219年)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径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长,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曹操部下将押运看管运粮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来 ,当时给军营做饭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泪,一则不愿让士兵挨打,二则不能让贵重的大米白白浪费,经过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加上适量的白糖,在竹笼里蒸成米糕馍,切成方块给士兵吃,一举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将浓米浆加入适量的水放在竹笼里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辣等调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 觉得曹操部下不问青红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便告别军营回到故乡城固县上元观。几年过后,家乡连遭洪水,衡志四无法生计,便想起了他在军营作面皮的事,便借债设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也用红苕粉、洋芋粉、面粉单独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获得成功 ,以后面皮遂开始在汉中流传。
此外,汉中还流传着一个“米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米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米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米皮知府”。

